English

变水害为水利

1998-09-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杨志清 我有话说

“上帝创造了荷兰人,荷兰人创造了荷兰”。这一充满自豪的谚语反映了荷兰人民世世代代与大自然进行英勇斗争的悲壮历史。

记者曾多次参观荷兰的防洪工程,对一个弹丸小国能有如此气魄感到由衷敬佩。

恶劣的自然环境

“上帝创造了荷兰人”,但“上帝”对荷兰人并不仁慈。全国1500多万人口中有60%生活在低于海平面的西部沿海地区。4.25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有27%低于海平面,鹿特丹北部甚至低于海平面6.7米。如果把荷兰中部的三个城市布雷达、乌特勒支、格洛宁根连成一线,那么线的西边、占全国40%的土地,海拔都不到1米。

浩瀚的北海和从西南部流入北海的莱茵河、马斯河、斯剀尔德河养育了荷兰人民,同时也给荷兰人民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仅1953年2月1日一夜之间,海水就淹没了全国5.7%的土地,1835人被淹死,47000幢房屋被摧毁。

水灾一直是荷兰人民的心头之患。面对无情的大海,荷兰人民不怨天不怨地,而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与水患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

三项伟大工程

由于海水的侵蚀,从13世纪以后,荷兰的国土减少了56万公顷。为了向大海要回失去的土地,为了保护北部地区居民的安全,在1916年大水灾之后,荷兰政府决心实施“须德海工程”。

“须德海工程”包括修筑一条拦海大坝和围海造田两个部分。从1927年开始到1932年,仅仅5年时间,一条坝基宽90米、高10多米、全长32.5公里的大坝把北海和须德海分隔了开来。荷兰的海岸线因此缩短了300公里,须德海也逐渐变成了淡水湖。

大坝建设为围圩造田创造了条件。从1927年到1968年的40多年中,荷兰在须德海四周总共建成了5个围垦区,总面积约2050平方公里。荷兰的国土因此增加了6%。围海造田是荷兰的传统,从1200年算起到1900年就已经造田4625平方公里。这正是荷兰国土总在逐渐增加的原因。

荷兰的第二项治水工程是三角洲工程。该工程位于鹿特丹西南莱茵河、马斯河、斯剀尔德河的交汇入海处。1953年鹿特丹地区发生海水倒灌、堤坝被毁的特大洪水后,荷兰政府决定在鹿特丹以南的海湾修建一系列水坝和防洪坝。这项名为三角洲工程的计划包括12个大项目,1954年开始设计,1956年正式动工,花了整整20年时间到1986年竣工启用,总共耗资120亿荷兰盾。(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